close

  亞心網訊(記者 王梅)今年是新疆第五個民生建設年。從2010年至今,“民生”已成為新疆社會各界的“熱詞”、“關鍵詞”,成為各級政府的奮鬥目標和行動坐標。那麼到底什麼是“民生”?連續5年來,新疆的“民生”政策是如何體現一年比一年更高的民生指標的,又是如何展現一年比一年更熱的民生溫度?就此記者昨日採訪了自治區發改委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紅。
  記者:從富民安居、定居興牧到住房保障、就業再就業工程,一系列的民生工程體現出怎樣的民生觀?
  李紅: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指出:“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還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實際上都貫穿著切實關註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這條主線,都以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為目標和歸宿。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這一重要目標,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不斷加大民生工作力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多次提出,堅持“民生優先、群眾第一、基層重要”,“各族人民的期盼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讓老百姓的生活充滿陽光、尊嚴、幸福和希望”。
  千方百計解決社會關註的民生問題,如累計投入258億元實施烏魯木齊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程使得烏魯木齊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11年實施春苗工程,免費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兒童,開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專項行動,接回內地新疆籍流浪兒童,這些都是民生觀的具體體現。
  記者:今年是第5個民生建設年,每一個民生建設年的開端,自治區都會把涉及改善民生的事項以“工程化”形式做出安排部署,每一年的工程安排其實還是有變化的,這種變化體現的是什麼?
  李紅:這些事關民生事項的工程,不論是規模還是數量上都有所增加,從最初的22類80項增加到2013年的25類100項。
  民生工程的推進呈現出基礎性、普惠性、連續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可以說,一開始上馬了一批讓老百姓迫切急需、切實得到實惠的基礎性工程,這些工程受益面寬,覆蓋面廣,如2011年實施了22個方面、80項重點民生工程,涉及富民安居、定居興牧、住房和社會保障、就業再就業、特殊群體醫療救助、教育保障、物價控制等各個方面,2012年,惠民政策不變,工程突出體現普惠性。接下來,自治區還要多搞一些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真切的小工程、小項目。
  民生工程實施過程中,有的當年可以執行完結或建成投運,有的需要連續實施多年。民生有些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在這方面新疆也在實踐當中,諸多民生政策從臨時性的保障措施向長久的、長效的制度安排轉變。
  記者:說到民生建設,這些年很多人都有切實的直接感受。
  李紅:一方面,數字有直觀體現。自2010年至2013年,全區財政用於民生建設的支出累計已達7080億元,比2009年的地區生產總值還多2700億餘元,差不多相當於2012年的地區生產總值(7500億元)。民生支出“賬本”的變化,很直觀地反映了每年財政用於民生建設的支出都在大幅度增加,同時也反映出了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
  變化的是數字,不變的是民生理念——“民生優先、群眾第一、基層重要”。不能僅從數字增長看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民生的關註。4年來,我區民生工程建設既有宏觀層面的“大手筆”,更有微觀層面的“針線活”。
  低保金又提高了、棚戶區居民住上新房了、困難群眾可以申請臨時救助了,新疆人民常常“收到”這樣的好消息。民生建設越來越細緻入微,一些民生建設可以說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例如,如廁這樣的小事有人管了,辦身份證這樣的小事更方便了,這些“小事”貼近民眾,讓民生建設更有“溫度”,百姓更加舒心,社會更加和諧。
  ?
  (編輯:王建隆)  (原標題:專家談新疆民生建設 從宏觀大手筆到微觀針線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l84vljny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